2016-9-22 周周
編者按:把自己的設計經驗總結分享出來,不僅可以沉淀完善知識體系,還能打造個人品牌,方便求職和認識同行。今天@尤原慶 (保持寫作習慣4年半,60%是設計專業文章)從6個方面來講如何進行設計專業文章的寫作。
團隊每周例會都有專業分享環節,快輪到我的時候,我問大家想聽什么設計專業話題。我心里想著這些話題:交互設計進階,設計與商業,設計視野拓展,設計推動力,設計創新,設計新動力等,想著大家對哪個話題感興趣,我就準備好并好好講。結果,大家一致要求我講,如何成為網紅。。。
我當然不是網紅,不過我知道大家開玩笑之余想聽什么,所以我分享了這個話題,專業文章寫作經驗,給團隊分享一下自己寫設計專業文章的經驗和故事。
從2012年3月開始到現在,我已經保持寫作習慣4年半,寫作內容有60%是設計專業文章,20%是職業發展文章,20%是隨筆旅游類文章,一大部分發布出來了,一小部分自己留著讀。在這次分享中,除了設計專業文章,我也講了一些職業發展、隨筆旅游類文章的寫作經驗。
我想從6個方面來講如何進行寫作,可能每種內容的寫作方式有不同,我不會寫段子、政治、熱點評論、日常生活等話題,主要還是集中在設計專業上,所以我列出的6個方面可能有偏頗。整體的思考包括:信息來源,寫作的源頭;積累方法,如何積累來自源頭的內容,進行寫作儲備;動筆執行,如何動筆;自我調整,如何得到反饋,如何優化自己的寫作能力;持續寫作,如何保持寫作并養成習慣;沉淀思考,思考自己寫作現狀與下一步發展。
在思考和講述這6點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把這幾年寫東西的過程理了幾遍, 收獲頗豐。
我寫東西的內容主要來自6點,如下圖,排名有先后。
實際工作是最容易寫的,不用太多構思,寫下真實過程和感受就可以,可信度高,讀者代入感強。其次是不同視野,寫的東西如果能提供不同視野,展示不同世界,內容就會精彩,例如大家都在日本美國旅游的時候,你的游記是在南極,就會有不同的風景展現。經驗積累也是寫作的內容來源,長期精專一個職業或者一個愛好,能系統有效地思考和描述,給自己和讀者都帶來沉淀和參考意義,幫助大家學習和執行,是非常好的寫作內容。生活興趣需要占寫作來源的一個小部分,因為人都是有生活和愛好的,生活興趣內容很容易產生共感和聯系,例如我寫過一篇關于五月天的文章,不喜歡五月天的讀了應該完全沒有感覺,但是喜歡五月天的可能讀了會有一定共感。排名靠后的是不同見解,因為我比較少寫與熱點討論相關的爭論文,不想也懶得去參與或者引起爭論,不過不同見解帶來的寫作內容也很精彩,有思辨性,能給自己和讀者激發靈感。最后是讀書思考,我喜歡寫讀書筆記,這個更多是為了自己寫,發筆記出來也可能給讀者帶來一點點摘要和激發靈感的功能,挺好的。
思考一下,以上6點信息來源,很多是固定的。實際工作不會輕易轉換,視野也是逐步定型,生活興趣不太可能一年換好幾個,所以我認為激發靈感的最佳手段,除了勤于思考,就是這兩個性價比最高的方法,讀書與旅游。
讀書,脫離自己固有世界,融入千奇百怪又精彩無比的大千世界,然后進行雙向融合,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思考維度。旅游,放松去玩,認真感受不同文化和思維,保持好奇,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寫作靈感。
例如在寧靜島上讀三毛,同時感受優美的景色和文字。
例如游覽日本京都清水寺,體驗不同的文化和韻味。
第1部分的信息來源充分后,如何積累內容便于寫作呢?
很簡單。先動筆,把有趣的知識點、思考、論據等記錄在筆記本上、電腦上、手機上。因為我不是專業作家,工作忙,不太可能有整塊時間去構思一篇文章,所以我平時都是在主動整理零散信息,有一點,攢一點,然后如果能形成一篇有結構有價值的文章,我就寫出來。在積累的過程中,自己腦子里的思路成型很重要,不需要在紙上寫出提綱,但是腦子里對寫什么東西得有清晰思路,需要擴充哪個部分,需要增加哪個部分,都要有譜。還有一種積累方法,比較有意思,就是和有趣的朋友討論某個話題,在討論過程中積累出一套值得寫的內容。
談到積累,一定要有好的載體。除了電腦手機上的軟件工具,我也推薦傳統的紙和筆。
翻到2007年我研究生一年級上的一門叫“界面與交互設計”課程的提綱,老師在第一節課的作業里就布置大家去買一個筆記本,用來寫、畫自己的設計靈感和設計思考。老師推薦的是Moleskine這個牌子,這個牌子我一直用到現在。
強烈推薦哈,也許有些同學會覺得有點貴,不過相信我,貴的筆記本你會更認真記筆記的,哈哈哈哈。lol
信息來源積累好后,就可以動筆啦。別怕動筆,其實動筆很簡單,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中,信息來源和積累占很大一部分時間,其實當你構思好一篇文章,寫作起來是很快的,一般2000字的一篇專業思考文章,30分鐘內能完成。寫完一篇文章,不要急著發,讀一遍,改一遍,最后查一遍,自己琢磨琢磨覺得寫的不錯,再發出來。
動筆執行,主要就是不要懶。lol
開始動筆執行,就有文章陸續寫出來,后續的自我調整很重要。寫文章一方面是給自己讀,一方面給讀者讀。先考慮自己,寫的東西是否對自己有價值,自己想把后續寫作方式做什么樣的調整,要想清楚。再考慮讀者,讀者的有效反饋很重要,可以客觀評估自己寫的東西哪些地方可以加強哪些地方需要調整。調整是漸進的,不要太激烈,如果只是業余興趣寫著玩,寫作首先是讓自己開心的,讀者的反饋你也不用全聽,適當調整就好啦。
當然,有工作和生活上的朋友給提意見,當面聊聊,是很有幫助的。這里要特別感謝不在互聯網圈的老婆大人對我寫作的循循教導。。。給100個贊。。。寫的好的文章,你占99%功勞。:)
以下幾張配圖是我在美術館拍的,輔助一下論點。:)
我覺得聽意見并進行自我調整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為人會選擇性聽意見。所以練習自己的開放和心胸是很重要的事情,聽取意見,優化自己,感謝提意見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當然,對網絡上無腦或者沒有基本素質的無理評論,拉黑就是,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去照顧這類人。lol
開始穩定寫作,并通過自我調整,寫的東西會到一個不錯的質量,這個時候如何保持持續寫作就是一個難題了。因為業余寫作是不帶來任何物質收入的,動機其實不大,非物質激勵的滿足感在業余興趣的背景下是可以間斷不持續的,所以很多時候寫著寫著,一忙起來,就不想寫了。。。
我的第1個動力是自我動力,我認為寫作是對自己有價值的愛好并想進行下去,其次是外部激勵,雖然寫的東西很小眾,關注的人不多,不過讀者每次留言里的鼓勵、私信里的贊許,都是對我寫作愛好的精神激勵,這是一種暖暖的正能量。:)
長期持續寫作,頻率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定制就好。我現在工作越來越忙,寫作頻率變小,不過愛好還是在維持哈哈哈哈。而且這種習慣已經成為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任何時候,有好的設計經驗沉淀、精彩的設計故事、好的設計方法、有趣的工作經歷,我都會想寫下來,再看是不是值得分享出去。
有一個好習慣,長期堅持,會讓人變得有那么一點點與眾不同。我們大部分老百姓,生活是很普通的,所以那么一點點不一樣,就會讓生活有趣很多。下面這個圖酷酷的,一個站立起來的字母,在千篇一律的光線里雖然渺小但是精彩。
寫了4年半,算是一個長期愛好啦,我的沉淀和思考是什么呢?
首先我想寫一下寫作的優點,這個我在之前不少文章里已經講過啦,簡單重復說一下,寫作讓自己保持在學習狀態,多思考多記錄,增益自己,同時又能讓讀者得到一點點知識、經驗、樂趣、靈感,感覺很棒。
寫作也有不少壓力,例如忙起來想寫又沒有力氣寫的窘迫,例如讀者私信問專業問題因為忙不能好好回答的尷尬,例如很多知乎問題邀請我但是我沒有本事回答好只能默默忽略邀請的不好意思。。。當然,還是那句話,寫東西是愛好,開心就好。:)
瓶頸當然也有啦,例如老婆大人最近老說我才氣已盡,寫知乎不勤快。一方面工作忙起來,寫作時間和精力變少;一方面我不太喜歡寫時事熱點,寫的東西集中在設計上比較小眾,而這幾年交互設計、用戶體驗、設計管理等話題我也寫了上百篇文章,方方面面寫過,如果不是有思考的不同維度,不想再重復寫;最后我也和我的幾個微信粉絲群的小伙伴們說過,最近設計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思考和工作的層面比以前高和難,有時寫的東西思考的內容不太適合在網絡上給年輕設計師小伙伴們分享,所以我就自己留著讀,也是最近產出比較少的原因。
Anyway,瓶頸我需要克服啦。當然,一切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比較懶。。。
關于后續寫作的想法,我希望能保持一個穩定的頻率寫下去,記錄自己的工作成長和生活樂趣,很多朋友問何時寫書,其實最近幾年聯系我的出版社朋友不少啦,他們很熱心人很好愿意提供很多關于出書的幫助,不過我現在工作較忙,感覺寫書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如果想寫就得寫好,所以暫時沒有考慮啦。當然,再一次,一切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比較懶。。。lol
寫作還有一個好處,安靜。
現在的世界太復雜,工作忙,人多,生活節奏快。借用資生堂的這個廣告,一切都好擁擠。
這時,我們都需要一個完全安靜下來的方式,就像下圖里躺著用毛巾蓋住臉曬太陽的小伙子一樣。
寫作是我的安靜方式,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家里、咖啡廳、午休時間的辦公室,安靜下來,進入我自己的世界,寫東西,沉默一會,思考一會,笑一會,很有趣。這種30分鐘的完全自我時間,對現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是一種很好的調節和舒緩方式。
寫作也有成就感啦。領英發布11篇文章,有14萬關注。
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知乎,雖然寫的東西小眾,關注不多,但是你來我往的知識交流,是知乎最有趣的地方。:)
寫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最后謝謝這幾年讀我寫的東西,給我鼓勵,向我提問題,和我討論專業,支持和幫助我的小伙伴們,謝謝哈!:)
謝謝閱讀!
thanks,
yoyo
藍藍設計( ssll180.com )是一家專注而深入的界面設計公司,為期望卓越的國內外企業提供卓越的UI界面設計、BS界面設計 、 cs界面設計 、 ipad界面設計 、 包裝設計 、 圖標定制 、 用戶體驗 、交互設計、 網站建設 、平面設計服務